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

重庆大学2018届优秀毕业生故事选摘

期次:第731期       查看:923

编者按:盛夏的6月,缙湖已是绿柳拂面,荷花飘香。此时,又一批重大学子即将告别母校,踏上新的人生征程。自从踏进重大校园那天起,风华正茂的他们,怀揣梦想、扬帆学海、追求卓越,用激情奋斗书写无悔青春,也在重庆大学广阔的舞台上绽放出夺目光芒。在此,我们选摘了重庆大学2018届部分优秀毕业生的故事,祝愿毕业生们在逐梦远方的人生路上成长成才。也祝愿所有重大人像他们一样,以永不止步的奋斗精神,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陈飞樾:进入麻省理工的“筑”梦者


五年前的九月,陈飞樾选择了重庆大学建筑学专业;五年后的今天,他考入麻省理工学院建筑与都市研究学系,并获得了半额奖学金和助教职位。

陈飞樾很关注建筑学中的社会学色彩,他说:“这个学科的外延很广泛。一方面,建筑学有很多关于建筑的基本结构、形态的理论,另一方面又向社会学方向延展。”这种思考,离不开他对人文科学尤其是文学的热爱。如果说学术是客观冷静的,那么文学则充满感性,“前者尝试解释世界,后者尝试描述世界”,这种认知对陈飞樾的实践活动产生了很大影响。

他曾深入地震后的北川开展社会实践,经过实地调研,他和几名同学合作,进行了一项特别的设计——试图通过岸边的港口以及水面上的装置,对过去的北川进行重构。大四那年,陈飞樾作为交换生到日本熊本大学学习。这段交流生活让陈飞樾体验到不同的文化和生活,也让他定下目标:毕业后出国深造。“收到麻省理工学院的通知很惊喜。历年来,我们学院已有不少同学被哈佛、伯克利、宾大、哥大等名校录取。身在海外的学长学姐,都很乐于为后来申请的同学提出建议,我是从中受益的一份子。”

回顾五年的建筑学生活,陈飞樾说:“建筑学教会我如何去观察世界,使我的格局变大、视野变宽,也让我懂得要和这个世界去互动。”

(张耀天)

袁羽婵:丰富的大学经历助我实现梦想


打开袁羽婵的朋友圈,近一年的动态记录着她在国外访学交流的生活学习点滴。

袁羽婵来自重庆大学——辛辛那提大学联合学院,不同于传统的本科教学,联合学院采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在为期五年的学习里,学生既要完成课业学习,又要进入企业顶岗实习,最后一学年到美国辛辛那提大学访学并完成毕业设计。

通过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袁羽婵多次在不同企业和实验室实习。丰富的实习经历和科研经历不仅提高了她的科研素养、工程实践能力和快速融入新环境的能力,也让她明确了未来的发展规划。今年四月,袁羽婵所在团队的科研成果,成功通过了美国物理联合会期刊《生物微流体》的审核,并有望在该期刊发表,这意味着她的科研能力得到了当今微流控研究领域的主要国际刊物的认可。

到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后,袁羽婵的生活有了巨大改变。留学的日子看似更加自由,但袁羽婵依然没有放松学业,她甚至比在国内时更加刻苦。

今年五月,袁羽婵完成了访学项目,成为联合学院首届毕业生中的一员。她收到了美国西北大学等众多名校的录取通知,但她最终选择在辛辛那提大学继续完成硕博连读。

“对这个世界保持开放的心态,多尝试。”袁羽婵在总结自己的成长历程时说,这也是她大学五年来最大的坚持。

(廖元植)

邓曼玲:一颗闪耀的川剧新星


一台戏,一抹妆,举手投足一段历史的厚重沧桑;一句词,一声腔,蓦然回首一曲佳话的千古绝唱。她是来自艺术学院的邓曼玲,舞台上的她光彩夺目,生活中的她,也是五彩多姿。

与川剧结缘,要追溯到邓曼玲高二时。一次偶然,她观看了重庆市川剧院演员吴熙表演的川剧《别洞观景》。短短几分钟,她就被川剧精湛的表演、婉转的唱腔和精美的服饰所吸引,于是她向吴熙拜师,认真学习川剧。进入大学后,她加入了幽兰戏曲社,与川剧的联系更加紧密。她说:“随着对戏曲的深入学习,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川剧的魅力,每一次排练,我都会感到做一个演员的不易。”

去年,邓曼玲作为学校出国交流团的一员赴欧洲参加巡演。除了将川剧带出国门,邓曼玲还曾担任志愿者,将川剧文化带入小学,细心地教孩子们川剧的唱腔和化妆,让他们近距离接触川剧文化。邓曼玲说:“我希望能真正做一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者、传承者和弘扬者。”

今年毕业的邓曼玲以优异的成绩跨专业保送重庆大学经管学院攻读硕士学位。本科主修音乐表演的她选择了会计学作为第二专业,并以此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邓曼玲最喜欢的一句话是: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我一直以善始善终要求自己。”

(蓝剑锋)

芳萌:做最出彩的留学生


在重庆大学,被中国学生推选为班长的外国留学生,芳萌可以说是第一人。“当班长让我感受到了同学们对我的认可,他们从来没有把我当成‘老外’,虽然我对很多事务都不熟悉,但同学们却一直帮助和支持我完成各项工作。”在重大的七年,新闻学院、经管学院与国际学院见证了她本科与硕士阶段的求学轨迹,从新闻学到国际商务,芳萌一直在追寻她热爱的东西。优秀的学习成绩,丰富的实践活动,芳萌十分珍惜每一次展现自我的机会。

芳萌来自保加利亚,在“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期间,她以保加利亚冠军的成绩,与另外两位队友组成保加利亚代表队赴中国参加决赛,最终获得团体二等奖。她也因此获得了在中国学习一年的奖学金,并选择到重庆大学学习语言。“因为我爱上了重庆大学美丽的校园。”芳萌笑着说。

“我至今仍觉得2012级新闻1班是最棒的!”芳萌回想起2016年的本科毕业典礼:“当台上介绍优秀毕业生,念到我的名字时,我听到了同学们响起的热烈的掌声和喝彩声,现在偶尔想起本科的四年时光,我就会特别想念他们!”芳萌有些动情地说道。如今,即将硕士毕业,芳萌希望回国后能从事推广中国文化的工作。

(廖遥宇)

罗玥宽:点滴积累成就发明达人


用“发明达人”形容动力工程学院的罗玥宽并不为过。本科四年,她获得了8项发明专利。这个长相秀气的女孩身上似乎总蕴藏着强大的能量,综合绩点专业第一,曾获国家奖学金、唐立新奖学金、4项国家级竞赛奖……各种亮眼的成绩让人惊艳。

“发明或许有一时的灵感乍现,但更需要长期以来的积累和坚持。”罗玥宽的发明创造就是从改进教材里的一些图和装置开始的。在学到波浪能摆动式的发电装置时,罗玥宽正在做一个关于微藻的科研项目,于是她突发奇想:在海洋上,是否可以用波浪给微藻发电呢?通过不断研究,她的项目“摆动式波浪能藻类养殖装置及波浪能藻类养殖方法”成功申请专利,该技术改进后还获得了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一等奖。

在罗玥宽看来,大学生的发明创造,“学以致用”最为重要,也正是这种带着问题意识去理解所学知识、时刻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学习态度,让罗玥宽不断有新发现、新突破、新进展。状态好时,她甚至在一个寒假里就有5项发明。

毕业后,罗玥宽将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继续深造,主攻电池能源研究。

(刘彦廷  王子烨)

董靖:用执着的精神探索未知世界


董靖,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2014级本科生,重庆大学优异生,以综合排名专业第一的成绩保送清华大学直接攻读博士学位。曾获唐立新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8项奖学金。

“你必须非常努力才能让他人看来毫不费力。”董靖常常用这句话鞭策自己。作为别人眼中事事一帆风顺的幸运儿,董靖却用他刻苦学习的经历诠释了所谓的“幸运”。他说:“生活就像拉普拉斯算符一样,是动态的、三维的、随机的、可变的,但我们可以通过自身努力选择更理想的生活。”

四年来,董靖积极研究学术,不断创新,曾获多项国际、国家级竞赛大奖。他还积极关注校园水环境生态,担任国创项目负责人,研究学校缙云湖富营养化的问题。

 “人的知识就像不断变化的圆圈,圈内是你掌握的知识,圈外则是未知的世界,当你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圆圈就会变大,你所能接触认识到的未知世界就越大。”董靖说。

在别人看不见的时候努力,取得别人看得见的优异成果,从而在人生中收获颇丰。董靖正是这样一直向着自己的目标努力,最终得偿所愿。

(李世倩)

崔欢:在西部广阔天地书写青春


大四就业季来临,经管学院崔欢曾经也与许多同学一样,想去一线城市闯荡,或是考进银行,或是做一名公务员,寻求一份稳定的工作。但她静下心来思考未来时,一些往事却改变了她的人生规划。

高中时,崔欢曾在青海生活了一段时间,那里美丽的山水和淳朴的民俗民风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她留恋向往。她想到那里去,到基层去,虽然艰苦些,但却能在基层岗位上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不仅能收获更多的满足感与成就感,还能更好地锻炼年轻人的意志。于是,崔欢决定考取青海的选调生。

她每天一大早就去图书馆学习,参考资料堆了满满一桌。此外,她还随时关注时政新闻、练习公文写作。通过笔试后,她常常一个人对着镜子练习面试技巧。“当我知道自己被录取的那一刻,心情很激动,自己的努力总算没有白费,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崔欢笑着说,“虽然目前我并不清楚会分配到什么岗位,但我对未来充满期待,也乐于接受工作中的挑战。”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对崔欢而言,这并非口号,而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一条道路。青春无悔,她终将把最美好的故事写在那片广阔的土地上。

(李 鑫)

王帅:生活处处皆创意


走进王帅的工作室,随处可见设计感十足的各种小物件。作为艺术学院工业设计专业的研究生,生活中的他也喜欢设计各种有趣的小玩意儿,并创办了重庆大学陶艺社。他努力将大学生活装点得缤纷多彩。

生活中的点滴常常会触发王帅在工业设计上的灵感和创意。一天,王帅看到工人们在新修的水泥路上划线喷涂,为了追求划线的精度正不断地比对修正,一瞬间,他就迸发出一个想法:要研发出一种能同时提高工人们的作业精度和工作效率的机械。为了弥补专业知识的不足,他不断向自动化、机械等专业的同学们咨询学习,查阅了大量资料,并自学了相关的物理知识,最终,他设计的“道路划线机”突破了传统划线机的工作模式,不仅保证了实时作业的准确性,还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且采用太阳能光板发电,更加绿色环保。该作品还获得了“海峡杯”工业设计大赛智能装备组金奖以及10万元奖金。

早在本科期间,王帅就常常与企业合作进行产品设计研发,他的本科毕业设计就为望江摩托车公司设计了一款新型摩托车。王帅说,自己最关注的不是要设计出什么产品,而是产品是否能满足用户的真正需求,因此,他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格外用心。

目前,王帅设计的多项作品都已批量生产,并获得了“长江杯”工业设计大赛创意奖、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优秀奖、CDN中国汽车设计大赛入围奖、“醒狮杯”工业设计大赛优秀创意奖等省部级及以上奖励十余项。

(于 晴  范枝玲)

董立扬:有味诗书苦后甜


“无情岁月增中减,有味诗书苦后甜。”新闻学院董立扬这样形容自己的大学生活。一直痴迷阅读的他,在大学四年光阴里,累计读完了600余本书,这些书陪伴他度过了一个个平凡的日子,也给了他前行路上的勇气与力量。

作为一名文科生,对于阅读,董立扬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理解:“读书不追求数量,不追求名气,当前需要什么书就读什么书。”除专业所需的著作外,董立扬格外钟情国学与历史类书籍。国学经典《史记》和《资治通鉴》,其晦涩难解的文言文让旁人望而却步,董立扬却能沉下心来细细品读。出乎意料的是,随心所欲的阅读竟在升学的关键时刻“帮”了他一把:参加北大法学院的保研笔试时,董立扬遇到了一道考查我国古代法制状况的题目,以往的积淀让他轻松解题,最终成为保研路上的加分项。

大一时,为了找到自己的兴趣,董立扬常常跑到其他学院“蹭课”。有一天,他走进了法学院的课堂,旁听了《法律逻辑学》课程,老师生动幽默的讲授和法学的思辨逻辑深深吸引了他,让他渐生对法学专业的兴趣。后来,董立扬选择了辅修法学。

去年9月,董立扬参加北大法学院的保研面试,面试结束的晚上,他第一次骑着自行车游览北大校园,面对那里的一草一木,回望在重大的四年刻苦经历,董立扬心生无限感慨。让他没想到的是,自己流下的汗水已经结成了果实。一周之后,北大的录取通知书悄然而至。他用坚韧与执着完成了跨专业保研北大的艰难探索,实现了梦想。

(刘 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