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波浩淼 醉美江南(三)

——鸡年初春出游散记

期次:第711期    作者:江 雨   查看:233

园林苏州

苏州为春秋时的吴国地界,几千年来,吴、越(今浙江杭州一带)大地上一直流传着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以及范蠡与西施的爱情故事。苏州以园林之美闻名天下,素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说,其古典私家园林堪称是代表,并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从周庄返回苏州的第二天,我们游览了“留园”。留园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拙政园、颐和园、热河避暑山庄),虽小巧玲珑,但却尽显江南韵味。留园在结构布局上,能以小见大,这便是它能与气派的皇家园林相媲美的原因。

留园建筑设计精巧,园内有亭馆楼榭、竹树假山、花园回廊,不失《红楼梦》中描写的“曲径通幽”之趣,廊壁上至今保留着历代书法石刻。留园不仅在建筑设计布局上居苏州所有古典私家园林之首,而且在风格艺术手法上更巧妙,更具特色魅力。

留园还有“三绝”:即冠云峰、楠木殿、雨过天晴图。冠云峰是太湖石中的绝品,高若十余米,一石如峰直立高耸,远看尤如亭亭玉立、身材佼美、风姿绰约、含情脉脉的少女。楠木殿的梁柱全部采用的是十分贵重的楠木。听导游讲,抗战时,日军攻占苏州,曾将楠木殿用来作马厩栅马,现在我们看见的柱子,是后来用水泥对破损的柱子进行修补,外面再刷上漆形成的。雨过天晴图是一块很大的如明镜一样的经打磨后的圆形大理石,上面的图案看上去有阳光、群峰、瀑布,生动形象,自然直观,据说这块石料是从千里之外的云南运来的。

此外,登上园中高处,还可望远探幽,不出庭院,而获大自然山水之美之娇之灵气。

运河情韵

以前学历史,就知道京杭大运河,总想一饱其风彩。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沿途经苏州等城市,南至杭州,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人工古运河。据载,运河开凿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繁荣于唐宋,疏通于明清。故历史上吴王夫差、隋炀帝等都曾因军事、政治、经济的需要开凿过运河。从地图上看,一条长长的运河由北向南,几乎在一根直线上弯曲呈流线型。这条古运河上下历经几千年,不仅堪称连接南北的水上交通命脉,而且也是国内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

我们游览了连接京杭大运河的苏州护城河段,这里很平静,看不到大运河南来北往过往船只的繁忙景象。从护城河放眼望去,城里建筑鳞次栉比,但很多都是三到五层的楼房,十层以上的民用或商用建筑楼盘并不多。其中有两座古楼特别引人注目,一是“报恩寺”,二是“寒山寺”(见后)。相传报恩寺是三国时孙权为其乳母陈氏所建,故名思义是为了报答母恩,寺内有楼阁式佛塔9层。寺建好后,孙权曾下令周围所有建筑不能超过佛塔的五层,以示对其母的尊重,对王权的敬畏。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年来,苏州市政府为了保护古城历史文化传统风貌,打造旅游特色,亦曾出台文件,限制市内景区高层建筑的建设。

护城河两岸筑有河堤,河面宽处约有二十余米,两岸垂柳拂面,风光旖旎,据说康熙、乾隆下江南时,都曾乘船沿苏州的护城河游览过。

苏和盛堂

苏和盛堂是苏州颇有名气的珠宝行老字号,始创于光绪年间。走进堂里,各类大大小小的珍珠琳琅满目,色彩斑斓,美不胜收,让人目不暇接。珍珠能在蚌体内形成,主要是吸收了日月之光泽精华。天然珍珠有黑、白、粉、紫、金5种颜色,根据颜色和大小,价格大致在几十元到几十万元不等。

据说,慈禧太后十分酷爱珍珠,已经到了“嗜珠成癖”的地步。由于珍珠具有药用和美容功能,慈禧在日常生活中不仅大量服用,而且用于外敷美容。用久了,自然也就对珍珠有了一定的研究。慈禧研究得出:“东珠不如南珠,南珠不如太湖珍珠。”由于慈禧喜好,苏州官府每年都要进贡上万颗上品的太湖珍珠供其所需。由于过度的釆捞,太湖的天然珍珠一度大量减少,当地珠农也为此苦不堪言。

张和盛是当地的一个秀才,一天,他突发奇想,希望用人工培育太湖珍珠。经过无数次的试验,终于在光绪八年成功培育出第一批人工珍珠。史载这些珍珠由于“大如鹅卵,七彩红光,无裂无瑕”而倍受慈禧喜爱,并被封为“五品御珠”。但我对这一说法十分质疑,我在苏和盛堂看到的最大的一颗紫色珍珠也莫过于蚕豆般大小,据柜台小姐说,这颗珍珠是堂里的镇宅之宝。若是珍珠真正“大如鹅卵”,那想象蚌又有多大呢?而谁又看见过这么大的蚌呢?而且,“七彩红光”之说应该也难脱文人笔墨粉饰渲染之嫌。当然,由于慈禧对张和盛培育的珍珠的喜爱,封为“五品御珠”还是可信的。有了慈禧的这道册封懿旨,张和盛后来以自己的名字开创专营珍珠的珠宝行——“苏和盛堂”也就顺理成章了。

寒山钟声

在苏州旅游的最后一站是“寒山寺”。寒山寺始建于南朝,位于苏州城西的姑苏区,据说后因战火,在唐贞观年间由当时的两位高僧“寒山、希迁”再建。历经沧桑,曾多次修葺翻新。寺里有大雄宝殿、藏经楼、钟楼、碑廊等。这里的藏经楼,据说藏着很珍贵的佛经,不轻易视人,一般游客就更难目睹其真容。钟楼的钟,被誉为“天下第一钟”,钟的重量为108吨,钟高8.5米,钟面刻有铭文《大乘妙法莲法经》共69800字。在寒山寺的“碑廊中,有一块上面镌刻着唐代大诗人张继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一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想必,诗人当年听到的夜半钟声,就是从寒山寺里发出的吧。

东方明珠

从苏州乘动车到上海,只需一个多小时,很快很方便。上海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今天的上海,亦是全球著名的金融中心。据载,2015年,上海的GDP已居中国各省市的首位,居亚洲城市第二位,仅次于日本东京。

80年代,我曾两次到过上海。一是81年与新婚的妻子旅游结婚经陕西(时在陕西高校工作)、北京、北戴河、上海回重庆;二是87年在辽宁大学中文系学习研究生课程时,暑假经沈阳、哈尔滨、大连、上海回渝。这次到上海,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上海外滩、苏州河和浦东新区陆家嘴的巨大变化。

外滩位于上海市的黄浦江畔,80年代,正值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当时外滩的路没有现在这么宽,景也没有现在这么美。在外滩隔江望去,浦东的陆家嘴只是一片荒芜的沙滩。当时,我心里就有一种莫名的想法,上海这么大一个城市,人口这么稠密,为什么把这么大一片地弃置荒着呢?而今天的外滩,路面不仅加宽了许多,而且浦东新区的陆家嘴已是高楼林立,俨然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已成为上海的一道最靓丽的风景线。这里有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东方明珠”,有被誉为中国云中的第一高楼,600多米的超高层摩天大厦“上海中心大厦”,还有知名的“金茂大厦、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等。这些建筑风格迵异,错落有致,布局合理,颇有立体感,与外滩边上的一排古典复兴风格的建筑形成鲜明的时代、个性、色彩的对比,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以及上海历史岁月的象征和缩影。

其次是苏州河的变化。苏州河蜿蜒从上海城区流过,经外滩旁边的外白渡桥下汇入黄浦江。80年代初的苏州河,由于沿岸城市工业污水、生活污水的大量倾入,又黑又臭,空气中弥漫着令人发呕的味道。游人到此,无不掩鼻而过。为此,我还写了一篇文章给《文汇报》,希望借助媒体的力量和呼吁,使苏州河的污染得到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视。记得,《文汇报》编辑部还给我回了一封信,对我反映的问题表示感谢,下面还盖着报社的鲜红印章。这次到上海,再次经过外白渡桥,我特地驻足良久,想看看昔日自己曾经关心关注过的这位“老朋友”的变化,沉思中,以致同学们多次催促我前行也没听见。让我感到兴奋的是,苏州河水质看起来很好,由于夹带着上游的泥沙,河水有些浑浊,呈浅黄色,但水面很干净,几乎看不到浮渣。河面上,一群群海鸥在上下飞翔着寻找食物。阵阵河风吹来,感到十分的清新。可见,我国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更加注重生态、绿色和环保。

我们在上海住了一晚,第二天游了城隍届、第一百货,买了些上海的土特产和衣物等,下午,便归心似箭地冒着霏霏春雨匆匆赶往虹桥机场,乘机返渝,结束了这次10天的开心、愉快的旅程。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