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育人的探索者

—— 记土木工程学院辅导员舒泽民

期次:第665期       查看:24

    舒泽民,18年前从西南师范大学政治系本科毕业后,到土木工程学院担任专职辅导员。他勤于思索,勇于创新,坚持“知行合一,实践育人”的理念,创建了“一个平台,五个通道”的实践育人构架,在高校“实践育人”工作中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培养新时代的土木人才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也充分展现了一名新时期辅导员的风采。

精细管理 坚持全面发展理念


    土木工程学院建院60年,有本科生人数2000多人。学院素以学风严谨闻名,培养的毕业生,以基础扎实、吃苦耐劳享誉建筑行业。面对每个年级500多个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舒泽民运用精细化管理的思路,以生涯发展教育为红线,坚持四级规划,分级引导,按照大学四年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确定不同的目标和工作重点,引导学生实现自觉的全面发展。
    舒泽民把自己在学习法律专业课程养成的注重规范的特点带到学生管理中,提高了管理过程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并注重通过制度建设贯彻“全面发展”的育人观,引导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彻底改变了学生“唯分数论”观念。有一名重庆籍的学生刚进校时就抱定要考研究生的目标,除了读书外,“两耳不闻窗外事”,结果第一学期下来虽然学习成绩优秀,但在其他评奖中却一无所获,感到非常失落。舒老师找到他谈心交流,使他调整了心态,积极参加到了科研实践和各类校园活动中,使自己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在之后的综合测评中,其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并成为优秀毕业生。毕业前他深有感触地说,如果不是这个综合测评,我今天可能只是一名书呆子。舒泽民通过制度引导,精细管理,促进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学生自觉全面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继承创新 探索素质提高渠道


    土木工程学院的“冬之声”活动至今已开展了25届,是学院和重庆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的代表之一。舒泽民指导学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推出新项目,在活动中不断加入新元素。2009年,舒泽民邀请了第一届“冬之声”创办人之一的成都朗基集团董事长唐亮校友,在“冬之声”颁奖晚会上演唱当年的老歌,并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和人生感悟,使同学们深受感染;2010年,舒泽民又邀请了校友鄢善科的母亲走上“冬之声”文艺汇演的舞台,她以农民朴实的语言分享了作为一名母亲,当年是如何艰难地与舒老师一起成功挽救了她有学习障碍的儿子的经历,她还演唱了自己改编的歌曲《感谢重庆大学》,现场的同学们被母子情和师生情感动得热泪盈眶,起到了非常好的教育作用。
    但是,舒泽民认识到,仅靠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平台,已经满足不了培养现代大学生综合能力的需要。他开始注重理论学习和研究,并结合所学专业和实际工作,先后参加了重庆市辅导员培训、青年干部培训、心理辅导培训和职业生涯指导培训,以及毕业生党员就业竞争力调查和高校学业受挫生教育与管理问题等项目的研究。通过思考探索,他认识到,在高校开展实践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土木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要求,必须要将实践教育贯穿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深化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而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人员,在培养高质量人才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于是,舒泽民在工作中开始贯彻一个明晰的育人思路,那就是“知行合一,实践育人”,根据土木工程学科的特点和学业特点,围绕“提高工程专业素养”这个核心,在实践中培养高水平的综合型土木人才。


精心构架 实践育人结硕果


    舒泽民分析了土木工程学院现有的实践教育情况,一方面鼓励学生参加已有的教学实践和军事训练等环节,另一方面积极拓展实践的新途径。根据学院学生工作实际情况,舒泽民坚持大实践观,统筹各类资源,搭建了“一个平台,五个通道”的实践育人构架。一个平台就是“学生社团”,五个通道分别是科研竞赛实践、调研实践、公益实践、见习实践和勤工助学实践。他以品牌项目为依托,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大力开展学生专业素养拓展,促进学生自觉走上实践成才、全面发展的道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院学生团队仅在2010年和2011年就获得国家级团体奖14项、国家级个人奖83人次。
    在育人工作中,舒泽民坚持“三自”教育,借助学生社团这个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土木工程学院原有《建新》报社、青年志愿者协会、科学技术协会、“三个代表”理论研究会4个学生社团。近年来,在他的倡导下,学院新设了职业发展协会、通讯社、制图协会和辩论队等社团,扩大了学生活动平台。他还促进改革社团的运作机制,使学生积极性得到大大提高,使实践活动成为社团活动的主旋律,如科协主抓科研(竞赛)实践,青协主抓公益实践和助学实践,职协主抓见习实践,“三研会”主抓调研实践等。实践活动的蓬勃开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吸引了学生更广泛地参加课外活动,自觉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舒泽民着力发挥科研(竞赛)实践在提升专业教学、培养创新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研及学科竞赛,如重庆大学结构竞赛等品牌活动、土木工程学院结构力学静定结构内力图绘制竞赛、制图竞赛、工程字竞赛等。他加大在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和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上的精力投入,2010年,有5个项目组获得优秀称号,并发表论文若干篇;2011年,组织了220多名学生参与科研训练计划项目的申报和选拔,成功申报60余项。他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多项全国专业竞赛,取得了丰硕成果。近三年来,学院在第四届、第五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分获一等奖和二等奖;在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图形技能与创新大赛中获团体一等奖两次,二等奖一次,董唯佳等个人获奖达到40人次;在2010年英国总领事馆举行的全国抗震设计挑战赛上,吴其文等同学组成的两只队伍晋升总决赛。通过组织参与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了一批拔尖创新的土木人才。
    舒泽民还认识到社会调查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知行合一和综合素养的形成。在他的指导下,学院的暑期社会实践与专业相结合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绩。2010年,他带领蒋薇等16名同学走访了四川汶川、都江堰、彭州和绵竹等地,完成了“抗震新技术在汶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中的应用与研究分析”主题调研活动的高质量调研报告,并以最高分获得全国“第二届远洋之帆大学生社会实践”一等奖,人民网等媒体登载了团队的事迹。2011年,他组织的暑期“三下乡”团队出色地完成了“建筑市场新生代农民工调研”和“三峡库区典型高切坡、滑坡成因机理与防治措施探究”两个调研项目,从清华大学等25所高校200多支队伍中脱颖而出,再获“第三届远洋之帆大学生社会实践奖”环保类一等奖。
    由于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在第6学期结束后都要进行施工实习,舒泽民发现不少学生的施工实习流于形式,施工实习报告质量不高,究其原因是找不到合适的实习岗位。2009年起,他以落实团中央“就业见习基地”创建工作为契机,争取学院各方力量支持,与中建混凝土成都公司建立了第一个“团中央实习基地”,34名同学统一安排见习,效果显著;2010年、2011年,又相继建立了中建三局成都公司、珠江投资、中建五局三公司、重庆市勘察院等见习基地,参加见习人数分别达到90人和120人,为学生参加专业见习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在长期的学生工作中,舒泽民认识到公益实践活动对学生成长成才、追求完美人生起着重要作用。2009年,他参与组织了“无止桥”专业志愿者团队,为四川凉山州会理县新安乡马安村建设了一座爱心桥梁;2010年,他鼓励刘希、全文宇等同学参加第三届中国大学生公益创意大赛,获得团队一等奖,参加江森自控可持续环保赛,荣获全国优秀团队;2011年,他支持青协同学组建“箭雨队”,参加2011年“留住一桶水”全民节水行动环保公益活动,并获得“全国优秀绿支队奖”、全国优秀项目奖,袁博等同学获得2011年“千乡万村环保科普行动”优秀志愿者及优秀文章作者。
    舒泽民还鼓励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尤其对经济困难的学生给予了更多的关心,尽力帮助他们寻找合适的岗位,让他们在工作中得到充分的锻炼。许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他的帮助下,经过勤工助学实践健康成才,他也因此荣获了学校“助学先进个人”称号。2004级学生付恩礼来自贵州贫困山区单亲家庭,父亲身患疾病,舒泽民及时给付恩礼安排了勤工助学岗位,缓解了其经济压力。四年级时,付恩礼的弟弟患病,姐姐也急需用钱,付恩礼深感压力。舒泽民老师及时发现,并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心、帮助和鼓励,使付恩礼渡过了难关,最终付恩礼以优秀的成绩毕业,被中建国际录取,派往国外。每逢节日,付恩礼总会给舒老师送上祝福,回到国内也总会来看望舒老师,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在实践育人的道路上,舒泽民孜孜探求了18年,令他欣喜的是,看着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土木学子走向了祖国的四面八方。“四海为家,艰苦为荣。哪里有建设,哪里有我们。”这是土木学子的真实写照,而永远与他们心心相连的是他们尊敬的老师——舒泽民。

(文、图 学工部)